清晨六点的艾莉森医院,走廊灯光还未完全亮起。护士站的电话铃声划破寂静,值夜班的艾莉森揉了揉酸胀的眼睛,在交班本上写下最后一条记录。这是电影《护士日记》开篇的平凡一幕,却道出了护理工作者最真实的生活状态。
白色制服下的日与夜
艾莉森的制服口袋里总装着三支不同颜色的笔,蓝色记录常规数据,红色标注危急值,黑色书写交班内容。这个细节成为她应对繁重工作的秘密武器。每天两万步的微信运动记录,见证着她穿梭于病房与护士站的轨迹。
午休时分,她常靠在储物间的椅子上小憩。窗台上摆着患者送的绿植,在阳光下舒展叶片。这些微不足道的温暖,支撑着她度过一个又一个值班的夜晚。最疲惫时,她会翻看手机相册里康复患者的合影。
生命线上的分秒必争
周三的急救演练刚结束,真正的抢救铃就响彻病区。3床老爷子突发室颤,艾莉森扔下记录本冲向病房。除颤仪导电膏的冰凉触感还留在指尖,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在耳边回荡。
当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时,她才发现自己的护士服后背已经湿透。这样的场景每月都会上演,但每次成功抢救后,患者家属通红的眼眶仍会让她心头颤动。急救推车上的药品清单,她早已能倒背如流。
咖啡杯里的私人时光
休息室微波炉里转着的饭盒,是艾莉森昨天熬夜准备的便当。咖啡杯沿沾着淡淡的口红印,杯底沉淀着未融化的方糖。这个角落存放着她难得的私人时间,也是同事们分享故事的小天地。
在这里,她们会聊起执意要送手工毛衣的老奶奶,也会说起那个总把输液管打成中国结的调皮小患者。这些零碎的温暖,像咖啡的热气般抚慰着疲惫的心灵。
雨夜中的职业抉择
暴雨夜的急诊科像被按了快进键,艾莉森在处置第三个醉酒患者时,接到了母亲高烧不退的电话。她看着候诊区排起的长队,把手机塞回口袋继续工作。直到凌晨三点交班,才冒雨赶回郊区的家。
那个夜晚之后,她在日记本上写道:"原来南丁格尔的油灯,是用无数个这样的夜晚点燃的。"晨光中,她抚平制服上的褶皱,新一天的早会即将开始。
评论